公司为专业第三方 IT 运维龙头,针对数据中心的 IT 基础设施,提供咨询、支持、维护、 升级、搬迁、培训、集成等一整套全过程的综合服务。
公司作为第三方运维服务龙头,定位为企业级 IT 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,提供 IT 服 务管理咨询、IT 运维管理、IT 系统监控、IT 系统运维服务等全套解决方案,历经多年 的积累,培养了一批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运维人员,打造完成一整套 IT 服务管理软件平台, 拥有高效而全面的 IT 服务能力。
从公司人均收入和人均净利润来看,业务的规模优势已经逐步体现。2013 年公司人均 收入和人均纯利润是 103.24 万元、12.16 万元,2014 年、2015 年,人均收入增长至 114.52 万元,117.51 万元,人均净利润增长至 13.58 万元、14.54 万元,呈现持续增长 趋势。
据 Gartner 预测,2016 年我国 IT 支出达到 2.3 万亿元。 系统集成、软件行业保持较快 增长,往后看,IT 在各个行业的渗透率持续提升,技术革新也带来持续的更新换代,新 一代智能化浪潮或带来投入更快增长,预计 IT 行业整体仍将保持迅速增加趋势。
庞大的 IT 设施及持续不断的增加的投入,导致配套的 IT 运维需求的提升。2016 年,我国运维 服务收入达到 5842 亿元,同比增长 19.09%,高于系统集成及软件业收入。我们大家都认为 随着 IT 投入的增长、复杂度的提升,IT 运维重要性将持续提升,运维领域增速高于 IT 整体增速将成为常态,在 IT 支出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。
目前,第三方 IT 运维服务相对分散,公司作为行业龙头,在重点行业具备明显的卡位 优势、拥有稳定而熟练的专业工程师队伍、和国际软硬件厂商有着深度合作、规模效应 持续体现,我们大家都认为,公司成长性将明显高于第三方运维市场整体。
卡位优势:公司在 IT 系统复杂度最高的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电信等领域深耕多年,通 过高效率的运维及超高的性价比的服务,已培养非常强的客户粘性,完成良好卡位。我们预 计,对于重点行业,公司将在现有客户流失率极低的情况下,发力纵向客户拓展。
专业工程师队伍:公司目前拥有多名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专家,以及多名解决方案、备 件规划、质量管理专家,所有服务工程师均接受过原厂商正规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,已 拥有 IBM、HP、SUN、EMC、CISCO、ORACLE、SYBASE、NETAPP 等 140 项专 业认证,通过认证人数共计 656 个。
原厂商深度合作与成熟培训体系:公司与国际著名 IT 厂商 IBM、HP、SUN、EMC、 HDS、CISCO、H3C、ORACLE、SYBASE 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,工程师可参 加原厂商新产品发布会、接受技术培养和训练、进行技术交流,并得到授权访问原厂商网站。 同时,工程师可通过公司的技术论坛进行技术探讨研究、讨论;可通过公司的博客、知识库 进行技术学习、积累;可通过外聘或公司技术专家的授课接受技术培养和训练。 如 2015 年公司进一步拓展与 IBM 的合作模式, 致力于绿色再制造设备销售及运维服 务的拓展及市场推动,并首度与中国银行合作,项目规模达 5500 万,成为全世界第一个 销售 P7+780 系列绿色再制造设备的服务商,更是全国第一个为 P7+780 系列绿色再制 造设备提供服务的非原厂第三方运维商。
技术积淀:公司注重运维流程、运维经验的积淀并将其产品化。2013 年,推出了“基 于大数据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”,明显提升 IT 系统业务管理上的水准的同时,得到了银监 会、中国人民银行的多个奖项;2014 年推出“海量数据存储、大数据实时处理查询、 金融历史数据查询”等多个解决方案,北京市发改委评定为“国产化大数据实时业务云 计算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”。同时,公司参与制订修订国家 IT 运维服务标准 3 项,获 国家专利 2 项,国家专利申请受理 3 项,软件著作权 44 项,技术积淀具备显著优势。
规模效应持续体现:公司近年持续加大自动运维领域投入,2014 年推出自主研发的 IT 运维管理相关这类的产品,形成了“产品+服务”的业务模式,将自动工具大范围的使用在 IT 运维管 理全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,同时,服务客户数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人员复用水平,规模优 势进一步体现。我们大家都认为,2014 年以来公司人均营收和人均净利润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即是规模优势的体现,基于自动化运维产品的进一步丰富、客户持续增加、核心队伍稳 定,总体上这一趋势仍将持续。
受益 IT 基础设施运维第三方化及龙头优势持续体现,公司在深耕的银行领域快速拓展 客户,在电信、政府等领域不断突破。2013 年以来,公司客户数呈现迅速增加。2016 年上半年,公司新增客户 103 家,较 2015 年度同期增长 56%。新增客户主要分布在金 融行业、制造业、商业零售业。
随着电信、政府、商业等客户快速拓展,公司银行客户营收占比显著下降,显示出向多 行业进攻的实力。我们大家都认为,公司以系统复杂、可靠性要求最高的银行领域运维起家, 切入别的行业不存在太多技术上门槛,且提供的服务性能好价格低,对客户具有非常好的吸引 力,其他重点行业持续快速拓展值得期待。
在银行领域,公司已耕耘十余载,汇聚了顶级金融业务专家和技术专家,积累了丰富的 金融数据中心服务项目经验,推出多个金融行业 IT 服务解决方案,并屡次获得银监会、 中国人民银行嘉奖。2016 年上半年,公司新增 43 家金融行业用户,延续银行领域持续 快速渗透趋势,其中,在中国农业银行,因年初参与其全行开发平台资源建设的项目, 新增省一级分行 25 家。目前,五大行均是公司重点客户,部分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拓 展顺利,随义务不断拓展,银行 IT 基础设施第三方运维龙头地位持续强化。
电信、证券、保险等领域,公司业务拓展顺利。在电信领域,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 和多年的积淀,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客户群一直增长,目前已成为运营商行 业重要的运维服务提供商。2015 年,电信领域收入占比快速提升,且与中国移动总部 连续签订框架服务协议,2016 上半年,成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第三方运维服务的主要 服务商,至 2016 年年中,第三方服务省份与数量均据前列,累计签约合同额突破 2 亿 元。
非银行金融方面,在保险、券商、基金等领域快速渗透,业务沿横向和纵向快速拓展。 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龙头地位优势显著,提供的超高的性价比运维服务将持续抢夺市场,电信运营 商领域仍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,政府、零售等领域快速突破值得期待。
我们预计公司成长路径:在 IT 设施投入大、要求高的金融、电信、政府、能源、电力 等领域,凭借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运营团队提供高效、高性价比服务,持续进行横向和纵向 拓展;在 IT 设施投入相比来说较低的行业,凭借服务大客户的口碑及规模优势带来的具备 足够竞争力的价格,借助自动运维软件积淀,推出云运维,采取线上免费+线下收费的 用户转化模式,快速攫取市场。在下文讨论中我们将看到,公司在智能化及云运维方面 的强势布局,从而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,使得两条路径的成长动力更加充足,更有助于 中长期优势的扩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